糖心logo 桥本香菜:徐怀钰微博-论文假得离谱,逼着护士写论文更离谱
最近,医学圈的瓜是一个接着一个来。
董小姐涉嫌学术造假的事还没扯明白,山东齐鲁医院又上了热搜。
起因是他们院的护士霍某某,八年前发表了一篇研究 " 子宫肌瘤术期护理 " 的论文。
其中赫然写到:
" 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 80 例。"
" 对照组男 27 例,女 13 例;观察组男 28 例,女 12 例。"


众所周知,得子宫肌瘤的前提,是要有子宫。
可在这篇文章里,没有子宫的男性,居然能得子宫肌瘤,还在研究样本里占比七成。
吃瓜网友无不大呼逆天。
按照 " 微博智搜 " 目前整合的素材,我们可以简单勾勒出这篇神文诞生的背景——
很多时候,发论文追求的是待遇,而非学术。
医护圈也一样。现在的行情是,三甲医院的临床护士要升级做主管护士,必须通过考试,还得发表至少两篇护理学的论文,以此证明自己才华。
霍护士发水文大概率是为了评职称竞升。
写不出正经论文又没有门路的她,可能直接买了论文代写一条龙服务。
掏了一笔 " 润笔 ",让杂志编辑帮忙水一篇论文,然后刊登出来。
她自己估计都没看过这篇文章成品。
帮她发文的杂志,挂在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名下。
论文代发中介说,这本杂志版面费报价大约在 4000 — 10000 元之间,贵是贵了点,但审稿流程非常快,三天就能走完。
现在,齐鲁医院判定霍护士存在学术不端,对她进行了严厉处罚。

可事情还在持续发酵。
博主们扒出,类似的奇葩医学论文还有很多。

(想仔细吃这口瓜的朋友,可以滑动上图)
不知道造假的护士们有没有凭那些论文顺利竞升。
至于水刊收的版面费,去了哪里?
有多少成了专家、大佬的审稿费?更加不得而知。
只能说,当你看到一只蟑螂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,恐怕还有千万只蟑螂躲在暗处。

看到护士学术不端的怪现象,大家在批判当事人之余,也在反思医护竞升制度的合理性。
很多人说,比奇葩论文更病态的,恰恰是那套强迫护士水论文的考核制度。
一来,这个岗位更看重临床经验,讲究熟能生巧,根本不需要写论文、搞科研的能力。
打针不痛、一针见血的护士姐姐,肯定比那些只写论文的护士,更吃香。
二来,临床护士通常工作繁忙,有时候还需要三班倒,根本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做科研。
他们又不像高校里的教授、研究员,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。

再退一步说,能发论文的护士,未必就是能力超强的好护士。
他们也可能只是和医生混好了关系,得到了科研资源和发表渠道而已。
对此,反方有不同观点。
他们认为,让护士发论文是为了 " 和西方接轨 ",初衷是好的,为的是培养医护工作者终身学习的习惯。
比如在美国,竞升高级实践护士通常需要硕博士学历,也要求申请人发表论文。
英国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同样如此。
还有一个理由是,在不用写论文的年代,护士竞升讲究 " 论资排辈 ",工作年限是影响大家升职的重要因素。
这对有能力、有学历的 " 新人 " 很不公平。
还不如像现在,用论文这类量化指标筛选人才。
更关键的是,论文至少是明确可查的。
你说按照领导推荐吧,肯定不行。
按照病患评价、考试成绩来选人吧,大家都大差不差。
还不如用论文分流一部分人。

我个人不太赞同上述观点。
要知道,国外并不要求所有护士都得发论文。
基层的临床护士大多只要通过考核,就能升职加薪,发论文并不是他们竞级的必备条件。
当一个中级护士向高级职称迈进,或者转入教学、科研岗位,才会涉及到写论文、发论文的步骤。
如果规定初级护师也要发论文,无疑会过早地把他们推进内卷的竞争环境。
要么倒逼他们氪金买论文。

要么让他们心生职业倦怠。

显然是弊大于利的。
至于论文评审是不是比年限竞升更公平?这事就更难评了。
对于有门路的人,发论文会是一条升职捷径。
因为他们可以完全不用在工作中积累实操经验,直接用一篇纸上谈兵的论文压过同事,实现光速跃迁。
这对长期在一线埋头苦干的人来说,同样是不公平的。
类似的 " 弯道超车 ",各行各业已经不少了,何必再卷到赚辛苦钱的护理行业呢?
还有最后一点:用论文分流人才,是否合理?
至少在当前畸形的发表环境里,很难说得上合理。
虽说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见过不少兢兢业业的科研工作者,但经常发论文的朋友都知道,好论文不一定能发出来,更不一定能发上好期刊。
而发在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上的论文,不一定是好论文,也可能是 "shi 上雕花 "。

还是张雪峰那句话:
某些东西看起来前卫先进,可它是为普罗大众准备的吗?
翻了不少帖子,我发现医护圈苦论文发表久矣。
有的护士掏了几个月的工资买了版面发了文章。
有的更是遇上骗子,进退两难。

我们在舆论场上争得火热,圈内人对此早已麻木,甚至无力吐槽。
如果不是热搜曝光了一堆奇葩论文,恐怕没多少人知道护士们的现实处境。
他们只能继续背负既定的考核指标,在大环境里无力地走下去。
记得王辰院士评价协和 "4+4" 的时候曾经说过:
这种模式会为传统医学带来跨学科、多元化的思维,为中国医学界找到最优秀、最有悲悯心的人才。
这正是中国医学未来的希望。

确实,对于医疗工作者来说,悲天悯人是相当重要的品质。
病患们也希望遇上品行敦厚、技术精湛的医护,而不是那些只会发论文、刷 KPI 的人。
所以,既然强调悲悯,不妨先改革一下毫无悲悯感的 " 唯论文 " 式竞升吧。
这种东西只会滋长大家的戾气,很难让大家对工作、对病人生出更多温良的情绪。
当然,也不止是护士。
现在好像是个全民写论文发论文的年代。
不管什么年龄,什么职业,好像身边的每个人都要发表文章。
中小学老师非得发论文才能评职称。

演员得发些论文,彰显自己的文化品格。

工程师晋升,要发论文,拿省部级课题;
银行柜员要发论文畅谈国计民生,虽然这和他们的日常工作也就只有半毛钱关系;
就连爬电线杆的电路工人,要想申请高级技工,也得发上两篇论文;
更别说那些参加科创竞赛的小学生了。

可是,我们不禁要问了:
这些论文真能证明写作者的能力、水平吗?
能指导实践发展?
引领学术创新吗?
其中的答案,不得而知。
" 看世人慌慌张张只为那碎银几两,偏偏那碎银几两能解世人彷徨。"
可以明确的一点是,论文形塑的竞升机制,会让懂门道的人,多一条上升通道。
普通人想往上走,得加倍努力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