糖心鸡蛋需要煮多久?:as9521.tk-沈晓萍︱严金清:比斯坦因更早获得敦煌文物的无锡名士
1907年3月,英国考古探险队的斯坦因(Aurel Stein)来到敦煌,得知有藏经洞文物被王道士发现,于是守候在那里。5月份等到王道士归来,用花言巧语骗走了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写卷、印本、卷纸绘画等大量文献和文物,用五个大马车运载而西。在西方,斯坦因被看作是第一位获取敦煌藏经洞宝藏的学者,是让敦煌文物被现代学术重新认识的第一人。但事实果真如此吗?且不说1903年甘肃学政叶昌炽就判断出所得敦煌写卷、绢画的学术价值,其实还有一位早在斯坦因到来之前就获取到敦煌文物的学者,他就是无锡名士严金清。
严金清所得敦煌绢画《敦煌灵修寺尼戒净画观音菩萨像》

图一 严金清所获敦煌绢画北宋观音像
《敦煌灵修寺尼戒净画观音菩萨像》,绢本着色,高88、宽58.5厘米(图一)。上方绘六臂观音,上面两手托举日月,胸前两手各执莲花,下面两手仰掌向上。观音坐于莲台座上,下方宝池两侧各立一童子,怀抱卷宗,榜题分别为“善童子”“恶童子”。观音像两侧绘《观音经变》,有简要榜题提示画面内容。图的下方中间是一篇发愿文,文曰:
观音大圣,神验无边,慈悲至尊,威灵罕测。有求必应,净福满于大千;所愿皆从,梵祉周于百亿。厥斯阇梨尼者,门承朱紫,族继珪璋,百媚严身,千娇备体。而又菩萨花之岁,厌五苦而割爱辞亲;受具之年,揽三乘而该通经律。四依密护,八敬窴遵。播爱道之贞风,扇莲花之雅则。故得缁伦仰重,荣迁秉义之高科;俗吏佥提,恩奖临坛之贵宠。匡持梵□,百种丰饶;殿刹修崇,万般胜古。念无后嗣,营涅槃之路途;邈写真容,结当来之胜福。于时开宝八年七月乙亥七月六日题记。
左侧绘一比丘尼执香炉跪于床上,前面有两行题记:
灵修寺法律尼临坛秉义大德香号戒净俗姓李氏敬绘观音菩萨幰供养
后有尼、俗二侍者。右侧一体型略小的比丘尼跪于地毯上,前有题记:
灵修寺法律尼临坛大德香号明戒俗姓李氏一心供养
后绘一近事女。可知这是北宋开宝八年(975)沙州灵修寺两位法律大德比丘尼绘制的观音像,两人皆出自敦煌大姓李氏,应当来自同一家族。

图二 敦煌绢画观音像(两边有王瓘题记)
图画的右侧有今人题记(图二):
宋灵修寺开宝八年观音画像,光绪二十五年(1899)出敦煌千佛洞,严金清自兰州寄赠。
写明了此图最早由严金清所得,后转赠给两江总督端方。图画左侧题记:
匋斋尚书永充供养,光绪三十三年(1907)元旦清信士王瓘敬书。
从书法来看,两侧题记都出自著名篆书家王瓘(字孝玉)之手,他当时正参端方幕府。据题记可知,这幅出自敦煌千佛洞的宋灵修寺开宝八年观音画像,在光绪三十三年元旦之前,就从兰州的严金清处寄赠给在两江总督府(在南京)的端方手中。
1918年,此图最早刊载于上海有正书局出版的《中国名画》第九集第1页,称“此画像曩藏敦煌千佛洞,今归宝华菴”。图像两旁的王瓘题记也影印出来。宝华菴即端方斋号。
1924年,罗福苌编《沙州文录补》,收录有丰润端氏(端方)宝华庵藏《敦煌灵修寺尼戒净画观音菩萨像记》。其带有王瓘题记的图版又载于1929年8月11日出版的《艺林旬刊》第59期。1937年出版的松本荣一《敦煌画研究》,提到这幅端方旧藏绢画,此时已为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收藏。更清晰的图版曾印入1978年日本国立西洋美术馆编《ボストン美术馆展》、1991年日本放送出版协会编《ボストン美术馆东洋美术名品集》,马德先生曾重录题记并略加研究(详见文载《敦煌研究》1999年第2期)。
无锡名士严金清及其所获敦煌绢画经卷的来历
严金清生于1837年,字紫卿,号闲闲堂老人,江苏金匮(今无锡)人(图三)。咸丰十年(1860),太平军攻陷常州、苏州后,为避乱前往新收复的杭州,依浙江巡抚王有龄,以通判衔办事。同治元年(1862),入浙闽总督左宗棠幕,办理温州盐厘助饷。同治五年,署台湾府淡水(辖今基隆至新竹)抚民同知。时值戴潮春民变后,严金清竭力整顿政务,敷张文教,募设明善堂,倡建义仓、义塾、义渡,重整义冢。同治九年,赴平凉陕甘总督左宗棠大营,办理营务。光绪元年(1875),抵甘肃省城,谒左宗棠,派办督辕文案。二年(1876),左宗棠于肃州大营委派严金清办理湘军行营营务,总统刘锦棠委兼统亲军步队,从征天山南北两路。三年(1877),署迪化直隶州知州。五年,因与镇迪道周崇傅不合,请假回籍。七年(1881),受刘锦棠委托,由上海押运军装再至新疆。后在刘锦棠幕府办理营务。八年(1882),赴南疆开办蚕桑矿务等事。九年(1883),受钦差分界大臣时任哈密帮办大臣长顺的委派,办理中俄分界事宜。次年(1884)分界事竣,回乌鲁木齐,仍办营务。甲午(1894)战争爆发后,随甘肃新疆布政使魏光焘援剿关东,重创日军。二十一、二十二年(1895-1896)又随魏光焘镇压甘肃河湟回民起义。光绪二十三年(1897)回陕西总理全省防练。八国联军占领北京(1900),慈禧太后挟光绪帝西逃。严金清以随山西布政使升允护驾有功,二十九年(1903)署陕西按察使。(以上叙述系据星汉先生《中俄划界途中严金清与易寿崧唱和诗论》而略有补充,星文载《新疆大学学报》2010年第1期)。

图三 严金清像
据《无锡文库》中《严廉访遗稿》卷首钱基博《严金清传》、金祖泽《清授资政大夫延榆绥兵备道署陕西按察使无锡严公墓阙铭》,卷一〇《自订年谱》记载,光绪三十年(1904)因臬司办理不善,得降调处分,十月携眷回籍。三十一年(1905)八月,严金清奉甘督升允奏调赴甘,督练新军,任甘肃督练处参谋总办。三十二年(1906)督练洋操,新军进境甚速,程度可观。三十三年(1907),平定洮州番变及宁夏劫案。但因旧病复发,请假扶疾而归。十二月道出金陵,谒两江总督端方,勾留数日。次年,在家修家乘,著年谱,以诗文自娱。宣统元年(1909)十月,以病卒于陈家桥新第,享年七十三。
笔者翻阅严金清传记、年谱,可知自光绪元年起,严金清常年在甘肃、新疆任职,期间征战天山南北,赴南疆开办蚕桑矿务,镇压回民起义,为清政府立下赫赫战功。光绪二十六年(1900)他并不在甘肃,所以所谓“光绪二十五年(1899)出敦煌千佛洞”的说法应当出自传闻。光绪三十一年(1905)八月严金清赴甘督练新军,直到三十三年(1907)十二月离开兰州,他获得这幅观音菩萨像应当就在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到兰州以后。因为这幅画在光绪三十三年元旦就寄送到南京的两江总督府,所以其寄出的时间应当在三十二年下半年。到三十三年下半年,他离开兰州回无锡老家,十二月途经南京时,特意去拜访江督端方(端制军)。
1996年,荣新江教授在《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》第三章讨论德国慕尼黑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(Bayerische Staatsbibliothek)藏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时,据其为端方旧藏而又有今人题记“光绪贰拾伍年(1899年)敦煌千佛洞塌出唐时写经”,用语与端方旧藏观音绢画上的题记用语相类,怀疑这卷《金刚经》也是严金清寄给端方的。2001年,荣新江教授《敦煌学十八讲》第三讲《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及文物的早期流散》记端方旧藏,认为:“严金清(1837-1907)字紫卿,曾随魏光焘镇压甘肃回民起义,任职兰州,因此有机会得到敦煌新出绢画。这幅绢画至迟在光绪三十二年底就从兰州寄出,所谓‘光绪二十五年出敦煌千佛洞’的说法,应当是传自兰州的严金清。根据有关藏经洞发现年份的其他记载,这一说法应当是兰州地方的误传。”这里有关严金清的履历不够确切,但提示严金清可能是最早收集敦煌藏经洞出土绢画、写卷的中国文人之一。
比斯坦因更早获得敦煌卷子的无锡人
严金清获得这幅敦煌绢画时,斯坦因还没有到达敦煌,德国慕尼黑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藏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有咸亨四年(673年)三月十一日弘文馆写经题记,为唐长安宫廷写经(详见罗振玉《唐馆本金刚经跋》,罗振玉《永丰乡人甲稿》),也很可能是严金清的收藏。不论写经还是绢画,都是藏经洞中最佳的文献与文物,和斯坦因到来之前廷栋、叶昌炽、苏子培等人所得写卷、绢画一样,应当都来自敦煌县官僚或文人的馈赠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严金清是属于中国官僚士大夫中第一批留意收集、保护敦煌文物与文献的人,值得在敦煌学史上特别写上一笔。一幅《敦煌灵修寺尼戒浄画观音菩萨像》,从侧面见证了这位江南将士不仅善战,而且对诗词金石有深厚的研究。
事实上,看传记严金清好像一生戎马,其实他是一个饱读诗书的文人,而且诗写的很有水准。严金清在新疆地区待了十几个年头,留下诗词近百首,其中有对自然风光的描写,亦有对战事的担心,如《库尔勒道中二首(其一)》:
何必封侯拥旌旄,遨游万里亦称豪。道逢博望应相讶,身比苏卿分外劳。
雪水满肥渠苜蓿,熏风四月长葡萄。边庭无事三军静,铁笛横吹寒月高。
不仅描写了西域的美景、美食,也涉及了当时的战事情况。
严金清的诗有一些是他经过吐鲁番时所写,对于了解晚清时期的吐鲁番山川风俗多有参考价值,也可以当作吐鲁番学的史料来读,当然更多的是反映诗人的心情与胸怀。如《连木沁口占二首 其一》:
万山濯濯色苍凉,满目风沙道路长。半郭田庐环活水,一丛林树带斜阳。
火州城近春方暖,玉塞人来鬓易霜。块垒填胸何处吐,侧身天地两茫茫。
这是严金清路过吐鲁番连木沁时所作,诗中充满了沧桑之感。他的诗词我们现在都可以在《严廉访遗稿》中读到。
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末年,无锡已有文字记载。无锡梅里的泰伯殿堂就是纪念泰伯为让王位东奔江南的典故。无锡曾属越国,后属楚国。秦汉时,无锡属会稽郡,王莽始建国元年(公元9年)改名为有锡县,东汉复置无锡县。三国时,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,置毗陵典农校尉。西晋复置无锡县,属毗陵郡(常州府)。六朝时始治湖筑圩。唐代无锡属江南道的江南东道,农业、养蚕业发达。宋代无锡属于两浙路常州,南宋时两浙路分为东西,无锡隶属于两浙西路常州。元朝升无锡为州,明朝又降州为县,属中书省常州府。清雍正时期,分无锡为无锡、金匮两县,同城而治,均属常州府,后又合并,复称无锡县,属苏常道。民国时期,无锡县直属江苏省。无锡县属先后多次变化,曾经属常州专区、无锡市、苏州专区管辖。无锡,古称梁溪、金匮,自古以来有布码头、钱码头、窑码头、丝都、米市之称,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。无锡人用吴语,属吴越文化。
严金清戎马一生,爱国忧民,也难得有描写江南的词作,如《忆江南》:
咫尺画,画里似吾家。蟹舍鱼庄烟树外,片帆风送去天涯。江树酒旗斜。
描绘的正是家乡无锡的自然景色,清新可爱。 仲冬无所有,权且忆江南,严金清戎马一生,不管奔赴西域或远去台湾,最忆江南蟹舍鱼庄、梅子雨里的江南景象。作为一个江南才子,远赴西域期间,比斯坦因更早收藏敦煌卷子,在历史上也留下了浓厚一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