半神配置:老板轻点好痛好涨嗯啊视频-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学名师系列访谈|杜玉华:马克思主义是“认识世界”和“改变世界”的思维工具
【编者按】三尺讲台育桃李,一根粉笔写春秋。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,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,在上海市委宣传部理论处指导下,“澎湃新闻”推出“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学名师”系列访谈,对话2020年“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支持计划入选名单”中的上海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“教学名师”和2021年、2022年“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支持计划入选名单”中的“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学名师”,生动展示一线“教学名师”是如何扎根中国大地、赓续中华文脉、厚植学术根基,利用三尺讲台孜孜不倦教书育人,讲好有高度、有深度、有温度的中国故事、世界故事、人民故事、时代故事的。

澎湃新闻:您是怎么样进入马理论研究教学这一方向的?有什么印象深刻的故事吗?
杜玉华:自199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以来,我一直从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工作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“05方案”的实施。2005年以前,我可能更多地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作为一种职业;但随着“05方案”的实施,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,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的重要性越来越显性化,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队伍的一份子,我深感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责任之重大、使命之光荣。
澎湃新闻:长期开展马理论教学工作,对您看待问题的视角或方法有什么潜移默化的影响?
杜玉华: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工作近30年,对我分析问题产生了深刻影响,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:(1)在方法论方面,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使我习惯性地从矛盾运动中把握问题的本质。面对任何社会现象,我都会本能地考察其构成要素及其内在矛盾,比如,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。(2)在历史观方面,历史唯物主义使我形成了一种“长时段”的观察习惯,即任何社会问题都要放在历史的坐标中分析。比如,看待中国的改革开放,不能割裂它与新中国前三十年建设的联系。(3)在价值观方面,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让我始终站在劳动者立场,注重考察政策或理论对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影响。(4)在实践观方面,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,而是行动的指南。多年的教学研究让我深刻体会到,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与实践相结合。
澎湃新闻: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怎么看的,在教学和科研上有没有什么例子?有没有什么感悟与故事?
杜玉华: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,就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,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,深入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、建设、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,科学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,不断创造新的理论成果。
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,我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一命题贯穿于教学科研中。在教学中,我通过对比中国“农村包围城市”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与经典马克思主义城市革命理论的差异,引导学生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具体途径。科研上,我曾主持两项关于“改革开放”的课题,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中的具体实践,论证改革开放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。这一研究也转化为教学案例,帮助学生深化了对改革开放的理解。
我感悟最深的是毛泽东曾说,《毛泽东选集》是“血的著作”,是群众付出流血牺牲的代价教给我们的。所谓“血的著作”,指《毛泽东选集》是斗争的产物,由问题“倒逼”出来的。这让我更加坚信,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生命力在于解决实际问题。未来,我将继续以“问题导向”推动教学研究。
澎湃新闻:教研多年,马克思主义对于您来说意味着什么?
杜玉华: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近30年,马克思主义从“研究对象”升华为“精神家园”,让我在多元思想和思潮的碰撞中始终保持学术定力。马克思主义对我来说,既是“安身立命”的思想根基,也是“认识世界”和“改变世界”的思维工具。
澎湃新闻:您能聊一聊您觉得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未来吗?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的推进,您是怎么看的?
杜玉华: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,始终在实践中发展。在当代,它面临着全球化、数字资本主义和生态危机等新课题,但其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和人类解放的追求愈发彰显真理力量。未来,马克思主义将继续指导人类探索超越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,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。
马克思主义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,是巩固其科学性和时代性的必然要求。通过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核、逻辑架构与历史脉络,能够破除碎片化误读,揭示其作为“彻底的理论”的真理力量;通过深化其学理探究,能够强化解释现实、改造世界的方法论自觉,为回应新时代重大命题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。这种研究既是理论自信的体现,更是推动实践创新的思想基石。
澎湃新闻:如何让同学们更好地去理解马克思主义,能举个具体的例子吗?
杜玉华:可以结合“外卖骑手”这一当代案例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:平台资本通过算法压缩配送时间、提高劳动强度,将骑手置于“速度竞赛”之中,而骑手却无法参与算法规则的制定。这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“劳动异化”理论:劳动者与劳动成果、劳动过程相分离。平台以“灵活就业”掩盖事实上的剥削关系,正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“剩余价值剥削”的数字化新形态。引导学生发现:马克思主义不是19世纪的古董,而是剖析当代平台经济、算法霸权的锐利武器,从而使马克思主义“劳动异化”“剥削”等抽象概念变得可知可感。
澎湃新闻:您觉得大学生思政课重不重要,怎样上好思政课,关键在哪里?
杜玉华:大学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,其重要性不仅在于知识传授,更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保障,必须站在战略高度予以重视。上好思政课的关键在于贴近时代、贴近学生、贴近实际,以问题导向激活思维,用情感共鸣升华信仰,将宏大叙事转化为青年语言,把道理讲深、讲透、讲活。
澎湃新闻:您觉得目前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怎么样?面临什么样的机遇与挑战?
杜玉华:当前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升。思政课建设的机遇主要有: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,政策支持与资源投入持续加大;数字化教学手段革新为思政课建设创新提供技术支撑。思政课高质量建设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:社会思潮多元化对主流价值引导提出更高要求;部分教师理论转化能力不足,仍存在"照本宣科"现象;Z世代学生认知特点要求教学方式从“单向灌输”转向“深度对话”。这需要教师以“八个相统一”为指引,构建兼具思想性和亲和力的新型教学范式。